
(李军乔,中国民主同盟青海省委会兼职副主委,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青藏高原蕨麻研究中心主任)
过去,采挖野生蕨麻是青海农牧民传统收入来源之一,但长期采挖主要分布于高寒草甸的野生蕨麻,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矛盾如何破解?现任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青藏高原蕨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主同盟青海省委会兼职副主委的李军乔二十多年如一日地开展野生蕨麻人工驯化工作,将生长在山野间的蕨麻“挪”到田间地头,实现了蕨麻产业化种植、农牧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多重效益。
将野生植物品种通过试验、试种、研究等过程,最终实现人工种植,绝非易事。但敢于挑战难题的李军乔暗下决心:定要将蕨麻人工驯化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万事开头难。缺少科研经费,无相关团队协助,所有事情必须由她亲自出面协调解决。距离省会西宁三十多公里的大通县景阳乡哈门村一农户得知李军乔要搞蕨麻的人工栽培,免费提供0.13公顷地让她做研究和实验。接下来,播种、除草、田间管理、记载、采收等所有的农活和试验都靠她自己完成。
此后很长时间里,李军乔时常需要趴在地上看,拿着尺子量,日复一日地记录蕨麻不同成长周期生长情况。而这些工作都必须要求她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区域完成,工作量大,人忙完一天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
经过不懈努力,李军乔驯化的野生蕨麻实现了连年结果。后来在青海省科技厅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李军乔成功地培育出我国首个人工驯化的蕨麻品种——“青海蕨麻1号”,宣告蕨麻产品一直依赖于野生采挖的历史结束。
作为研究蕨麻的专家,李军乔通过多年多点各项栽培试验,形成了高原规模化、标准化、有机的人工栽培技术。在全国率先审定通过了“青海蕨麻1号、2号、3号”3个地方品种,为蕨麻产业化提供了食用型、药用型和生态型的新品种。
李军乔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青海省优秀专家,青海省“昆仑英才”科研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同时,李军乔带领团队编制发布了“蕨麻”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为蕨麻商品、种质资源评价、育种、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蕨麻种植实验基地210亩,编制了人工栽培技术规范。
2021年,蕨麻进入青海省食品目录,课题组研发出果酥、饮料、蕨麻粉等系列产品。研究提出蕨麻生态适应性强,耐盐碱、耐寒、耐旱,生长速度快,地面覆盖度100%,可促进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萌发,对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蕨麻新品种在青海、西藏、甘肃和四川等省推广种植,累计种植面积19万余亩,新增产值近30亿元,缓解了对380万亩天然草甸的破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本报记者 胡贵龙 作者 潘雨洁/文)
来源:《中国新闻》报 https://www.tyzxnews.com/static/content/2022dfxlqh03/2022-11-09/1040169328659668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