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金玉
长江之水奔流不止,千年文脉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自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以来,其进展情况一直是不少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如何健全体制机制?如何挖掘弘扬长江文化内涵?怎样深化文旅融合、完善长江文化展示体系?围绕这些内容,委员们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深入调查研究,不遗余力地为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献计出力。
系统谋划 深化文化内涵
在谈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时,有一个问题被委员们反复追溯:长江文化到底是什么?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坦言:“当前我们对长江文化的研究挖掘还不够。建议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厘清长江文化的内涵、特征和价值系统,全面阐释长江文化传承脉络,提炼长江文化标识和符号。”
多年来,始终关注这一议题的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加强长江文化的基础研究是重中之重。要加大对长江文化已有‘存量’项目的调查研究,加大提升‘存量’建设水平和质量的研究,进而实现新的时代要求下的文化资源重组和布局重构。”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综合考虑了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涉及13个省区市。为此,国家出台了《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方案》等。“目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也在编制中,希望能够尽早出台,并能够在规划中考虑到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城市层面以及具体建设项目层面的不同要求和有机衔接,形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强大合力。”贺云翱说。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重庆市委会副主委杨光说,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推动重庆加强与四川、湖北、陕西、贵州等周边省份的跨区域合作,实现从点的建设到线的联通、面的覆盖,共同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保护优先 培育生态文化
在委员们看来,如何把维持生态平衡的文化因素挖掘出来并加以传承和弘扬,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常年奔走在生态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青海省委会主委朱春云认为,生活在长江源头的先民们对生态环境的脆弱和人与自然的休戚与共有着较为深切的体会。他们在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价值追求、生态理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这组文化密码中,有生产关系的演替变迁,有政策制度的破立更替,也有民风民俗的演变传承。建议加强青藏高原生态文化学的研究,建立学科体系,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文化基础。”朱春云说。
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席专家,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几乎每月都会到三江源工作一段时间,对那里的生态建设相当熟悉:“当地建立了‘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在自然保护区内看到的不少牧民,都有可能是管护员。许多管护员还拿起了相机,成了摄影家……”在连玉明看来,这种积极调动牧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模式值得借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同样需要全民参与。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国家公园的联动也是一个研究方向。”连玉明说,“建议从国家层面进行体制上和立法上的顶层设计,比如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如何一体化谋划、一体化保护、一体化发展等。”
立足特色 推动文旅融合
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江苏省委会副主委程永波认为,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应充分利用沿途的博物馆和纪念馆资源,系统梳理长江文化脉络,并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展示活动,突出新时代的“长江故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成从视觉艺术的角度,留心着各大博物馆、纪念馆展陈的主题立意和方式设计。“在文图介绍的基础上,也要从视觉传达、视觉呈现上下功夫,多增加真实文物展示、形象互动装置、真实情景模拟等,有了更强的传播力感召力,才更能打动人心。”牛克成说。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美术部主任刘广更是身体力行,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长江文化的魅力。7年前,他曾以长江为题材,从青海一路自驾到上海,从长江源头一直画到入海口。刘广呼吁:“希望能从国家层面组织全国知名的艺术家,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中华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集中展示新时代中国大好河山,全方位、全景式展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精神气象。”
多措并举 共话未来发展
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一项文化工程,更是一项便民惠民的民生工程。
在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民族大学校长赵海兴看来,高科技是助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讲述新时代“长江故事”的重要手段。这项研究工作他和团队成员已开展多年,并联合西北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攻关研发,推出了多项技术和装备。
他介绍:“我们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了全息沉浸式固定剧场、移动剧场以及便携式文化展示装备。同时,我们精心打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并依托创新研发的文化展演装备,结合地方需求开展了巡回展演活动。”
如今,这些文化资源已经深入到青藏高原深处。赵海兴说:“高原农牧区的乡镇和村庄偏远,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匮乏,我们通过全息展演装备,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瞬间让传播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拓宽了当地青少年的文化视野。”
从自身的法律专业出发,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恩泽律师事务所主任马海军认为,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划政策体系,推进法治建设。“建议围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推动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理念入法入规,规范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行为。同时,地方也可以强化省际合作,开展协同立法,出台完善配套政策,起到进一步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今年也专门组织专题调研组赴青海省,就“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调研,调研组探访考古遗址、博物馆、纪念馆、自然保护区、特色小镇等十余个调研点,探索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前行路径。
长江奔涌,从历史走来,向未来奔去。委员们期待,在高质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进程中,长江能以崭新姿态讲好属于自己的新时代故事。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12月16日 第12版)http://dzb.rmzxb.com/rmzxbPaper/pc/con/202412/16/content_71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