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主页 加入收藏

最新动态

最近更新
最新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 本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我校师生热议2025年全国两会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12

春来万物新,奋进正当时。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继开幕。我校师生热切关注全国两会,积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广播、手机客户端等渠道,了解两会动态,关注两会热点,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热议政府工作报告,营造了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的热烈氛围。

校党委书记黄世和表示,全国两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凝聚了共识、锚定了方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等部署要求,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青海民族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配合好此次省委巡视为契机,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优化学科专业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扎实推进“数字民大”建设,坚守校园安全底线,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和更加奋发有为的状态,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民族大学校长赵海兴在出席全国两会、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全国政协工作报告立意深远,数据翔实,工作亮点突出,是一个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好报告,令人倍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的号召,是我们做好教育和科技工作的总动员令,将一以贯之。”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今年精心准备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平台建设方面的提案,并介绍道:青海民族大学是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成功打造了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目前,已在全省两市六州设立了58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基地,8支师生调研团队长期扎根各市州开展基层调研,取得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他表示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职能职责,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两会精神,切实把两会精神落实到青海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落实到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鑫光表示,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长期战略定位。两会代表们讨论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热点问题,并积极建言献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通过上下努力、久久为功,必将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作为青海省广大干部职工中的一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的殷殷嘱托,立足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学各环节,积极参与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为建设大美青海、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文祥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要求。对此,我们将紧紧结合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在孵化一批品牌活动、打造一批示范“金课”、产出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形成一批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提供一批高质量智库咨政报告、培养一支优秀师资队伍等方面,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新路径,充分落实好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夯实打牢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育人基础。

“2025年教育部将以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基本出发点,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产教结合力度,有效建立和推动高等教育优化布局和高校分类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评价体系改革,更好地引导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的人才。”教学督导与评估中心主任李银奎在关注全国两会时感慨万分。他说,两会高位擘画了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路线图和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运行图。2024年学校顺利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将在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布局、评价体系改革以及质量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构建育人体系、加大内涵建设、推动综合改革,凝心聚力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民大事业高质量发展。

科研管理处处长贾国庆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我的体会是: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生态文明是青海的责任与担当,民族团结是高校的责任与使命。科研处将按照学校整体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特别是在清洁能源、绿色算力、盐湖化工等领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国家公园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积极参与三江源、祁连山、昆仑山、青海湖等国家公园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助力青海省高质量发展。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昝风彪兴奋地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再度成为核心议题,提出‘深化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市场规模优势结合,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培育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政府工作报告擘画的蓝图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将锚定人工智能学科特色,谋划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新路径,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紧抓国家战略机遇,依托现有人工智能相关本科专业和硕士学位点,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创新动能;紧紧围绕学校整体规划和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需求,谋划智能工业互联网重大研发项目,服务青海地方经济发展。

法学院教授黄涛表示,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就法学教育而言,这意味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法学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机遇与前景。具体就青海法学教育而言,以数字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为青海法学人才自主培养带来了巨大机遇。“互联网+法学”教育模式的出现便是新技术革命影响法学教育模式的一个例证。数据法学、未来法治等新学科、新范式的出现,表明法学针对人工智能时代提出的挑战在法律规范和司法实践层面的回应,用未来思维来把握未来法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客观规律。科技与法治深度融合的现实需要大批掌握新技术的复合型法律人才,这要求青海法学人才自主培养需要积极探索掌握新技术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路径,为未来法学教育的发展贡献青海法学教育智慧和民大法学教育方案,体现出在未来法学教育领域的青海担当和民大作为。

药学院博士研究生张金魁表示,作为藏医药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我始终密切关注全国两会对于民族医药发展的战略规划。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坚定话语,为像我这样的高原科研人员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青海被誉为“世界藏医药资源宝库”,拥有红景天、冬虫夏草、手掌参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我深刻体会到实现藏药资源和产业的可持续利用,最迫切的任务是开展资源监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既要以敬畏之心守护千年智慧,更要以创新之勇开拓发展新局,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打造“生态+藏医药”融合发展模式,在保护三江源生态的同时,建立濒危药材人工培育基地,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言传文,以文润心。从两会精神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时代使命”。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肖华表示,2025年全国两会勾勒出的发展蓝图,不仅聚焦经济民生,更蕴含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时代使命。报告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表述,蕴含着语言文字作为文化载体对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正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沟通、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基石。身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我深切体会到语言隔阂带来的教育鸿沟,同时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和同学们曾参与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工作,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情感纽带。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以学术研究破解方言保护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辩证关系,构建语言资源数据库,让民族的语言与数字时代的表情符号在文化长河中和谐共鸣。

始终关注全国两会动态的旅游学院学生赵楚涵结合所学专业说道:“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在谈到发展绿色旅游话题时都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绿色发展,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发展动能。青海省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与文化禀赋,正加速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这为青海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子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机遇。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我将深化专业学习,聚焦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非遗文化产业融合研究,探索文化旅游融合新路径,以青海民族大学‘参与式发展’理念为指引,努力成为兼具生态保护意识与产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青海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标杆贡献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这将让更多孩子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缩小教育差距。就像我的老家,一些乡村学校过去师资匮乏,教学设施也陈旧。如今,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还通过教师轮岗等政策,让乡村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让更多同学有机会接受高中教育,继续追逐梦想,也让大家升学压力得到缓解。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更是极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让幼儿能得到良好启蒙,促进教育公平从源头开始。民生领域的关注也让我感受到国家对人民生活的重视。完善就业支持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让我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充满信心。 作为学生,我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在这大好的时代背景下,我会努力学习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投身社会建设做好准备。”预科教育学院学生华毛措如是说。

联系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八一中路3号 
邮政编码:810007 

版权所有©copy;青海民族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公网安备63010202000667号